以無線高週波電熱燒灼術Radiofrequency Thermal Ablation,(RTA)來治療腫瘤,目前已經愈來愈受到大家的矚目。本篇主旨,就在簡單介紹這種治療的原理,沿革,以及臨床的應用。 1. 原理:用高週波交流電(400-500kHz),通過人體組織後,利用人體組織內,陰陽離子受感應、運動、摩擦而產生熱,再利用這所產生的熱,來殺死附近組織內的細胞。與Microwave,Laser一樣,都是種in situ thermal ablation,差別只在於所產熱的機轉不同罷了。一般而言,在體內的研究,組織細胞只要在攝氏58度,三分鐘,就可以造成細胞膜lipid bilayers的破壞,細胞內蛋白質的變性,而導致細胞凝固性壞死(coagulatiye necrosis)[1] 2. 沿革:這種治療,可追溯到外科用電燒的應用。在1891年,一位法國的學者d Arsonval首先發現以radiofrequency range(大於10kHz)的交流電通過人體後,病人不會有神經肌肉的興奮[2],也就是說,這樣的電流,不會讓病人有觸電的感覺,也不干擾心臟、神經系統,唯一的作用,就是在人體產生摩擦熱,特別是集中在電極附近,溫度最高。也因為如此,在1928年,Bovie發明了外科用的電燒。這樣的電極,插入組織後,就會因為熱傳導,在電極周圍,產生一定範圍的組織細胞因受熱而壞死。1950年代後,神經外科醫師用這方法來治療脊髓或三叉神經痛[3],到1980年代心臟科醫師用來經導管燒灼aberrant AV conduction fibers[4]。然而,由於每次治療範圍都很小,約只能到1公分左右,所以在其他腫瘤的應用上,就很有限。一直到了1990年代,隨著電極的改良,每次有效治療範圍擴大到3-5公分,各種在腫瘤上的應用,就陸陸續續有人發表。包括肝臟腫瘤[5-7],腎細胞癌(RCC)[8-9],骨骼腫瘤(Osteoidosteoma)[10-12],乳癌[13-14],前列腺癌[15-16],甚至肺癌等等。可預見的,將來的應用,將會越來越廣。 3. 應用: 病人的選擇上,原則上是以病人因病情,身體狀況而無法以外科切除者,才考慮以此治療。原則上,有明顯感染,或凝血異常者,應該先獲得控制。治療前,應先取得病理組織切片確定後,可在影像導引下(超音波,電腦斷層攝影,磁振造影),經皮下直接穿刺,或經由內視鏡,或直接開刀,將探針置入腫瘤內部,而後啟動電流。約8-12分鐘後,可產生3-4公分左右的壞死區。可視腫瘤大小,決定燒灼的次數。一般而言,與外科切除相同,治療範圍必須涵遘~瘤外一公分左右的區域,以求得徹底的治療。術後追蹤是否仍有殘存、或復發的腫瘤,主要以每三個月一次的post-contrast CT為主,post-contrast MRI,也能提供必要的資訊。超音波,很難提供足夠的證據,目前,post-contrast的超音波,仍是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。 肝臟腫瘤的應用,1990年,Rossi et al,以及McGahn et al,各自發表這方面最早的應用[5-6]。目前以肝癌,以及轉移性大腸癌的治療為主,一般而言,腫瘤大小,不大於5公分,數目小於4顆者,較適合為之。一般而言,由於所謂的oven effect(腫瘤週邊肝臟組織纖維化,或被膜,而侷限熱在於腫瘤內)[17],治療上,肝癌會比轉移性大腸癌效果來的好。肝癌約有90-95%的完全壞死(4-23monthes追蹤),而轉移性大腸癌則約有52-93%的完全壞死(6-18months追蹤) 腎臟腫瘤的應用,由Zlotta1997年首先發表這方面的應用[8]。而後2000年Gervais則發表了9個腎細胞癌的應用[9],其中有7個,在平均追蹤10個月後,有完全的腫瘤壞死。長期的結果,則尚未有定論。 其他的應用,由於篇幅關係,請參考文獻。 併發症:一般而言,這種RF的機器,使用上已有很久的歷史,對人體的影響,應該不是問題,是相當安全的一種治療。主要的考量,可能是出血的情形,一般而言,均可自行止血,需要血管栓塞或開刀治療者,僅有不到1%。病發膿瘍者,不到6%。其他疼痛,或輕度發燒的情形,一般均可用NSAID得到緩解。 結論:RTA,在腫瘤治療上的應用,由於其簡單、方便、安全的特性,在可預見的未來,在腫瘤的治療上,應該能扮演一定的角色。值得我們多加觀察、注意、與參與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