十八世紀末、法國大革命爆發、法皇路易十六被推翻處刑。此時德奧英三國組成聯軍、對抗法國的革命政權。 1806年、法國新皇帝拿破崙、大勝奧地利、併吞德意志西南諸聯邦、成立萊茵同盟。此時日耳曼人的神聖羅馬帝國、名存實亡。拿破崙亦攻下普魯士聯邦、使其喪失大部份的領域。普魯士國恥難忘、經哈爾丁伯格等宰相之勵精圖治、實施農奴解放、及軍制改革、提高國民士氣、復興普魯士。 拿破崙遠征莫斯科失敗、奧地利、普魯士、及英國組成第四回的反法大聯盟、於萊比錫大破拿破崙的法軍、報了一箭之仇。維也納會議、成立德意志聯邦、仍然以奧地利為盟主。但是在維也納簽定的合約中、德意志獲得了萊茵河地區廣大的資源地。 1834年、德意志諸聯邦成立關稅同盟漸漸步向統一之路。十九世紀中葉之後、經鐵血宰相卑斯麥之經營下、統一普魯士。 1870年7月13日、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、拍發電報、內文係拒絕法國關於西班牙王位的有爭議的候選人所提出的條件、卑斯麥將電報修改後發表。這就威廉一世實現了刺激法國的拿破崙三世、對普魯士宣戰。此事件稱為〝埃姆斯偽電報事件〞(EmsTelegram)、爆發了普法戰爭。 拿破崙三世戰敗、1871年1月28日巴黎淪陷。法國成立第二共和。5月、於法蘭克福訂立講合條約、法對德割讓阿爾薩斯及洛林兩地方。這種受辱的遺恨、深深植入法國人的心中。1871年、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的鏡廳、宣布成立德意志第二帝國、包括22個君主國及3個自由都市。卑斯麥任帝國宰相。 非洲的移民、始於南非的開普。十八世紀初、在荷蘭殖民地出生的歐洲人、被稱為Boers、波耳人、荷蘭語意為「農民」。這些南非的白人、出生於非洲、因此是「非洲人」。這些南非的白人是獨特的民族、他們起源於荷蘭人、德國人、法國人、和非白種人的混血人。十八世紀時、深入開普內陸放牧。1835年後、成批離開開普殖民地、並在內陸建立了釵h獨立的共和國、後來合併為奧蘭治自由邦、和南非共和國。1899年、英國和波耳人為統治南非、進行了兩次戰爭、稱為「波耳戰爭」。後來成立了南非聯邦、波耳人控制「本土事務」、而英國在南非的權益得到了保護。 波耳戰爭終結之後、歐洲列強開始分割非洲大陸。 1875年、英國取得了蘇伊士運河的控制權、確保了企圖進出印度的戰略據點。 1882年、英國佔領埃及、更南下佔領蘇丹、烏干達、肯亞。從非洲南端、南非北上、控制羅德西亞、在西非海岸、則保持奴隸海岸及黃金海岸的控制權。 法國由其對岸非洲的阿爾及利亞、經撒哈拉沙漠、法屬西非、象牙海岸、塞內加爾、獅子山、剛果、馬達加斯加、擁有廣大的殖民地。 此時非洲獨立的王國、只有伊索比亞。遲了一步的德國、只擁有德屬東非、南非及咯麥隆。新興的意大利則擁有利比亞、索馬利蘭並進逼伊索比亞。 1888年、德皇威廉二世繼位、他是德皇威廉一世之孫、英國維多利亞女王之外孫。 1890年、他迫使卑斯麥宰相辭職後、長期實行個人統制、在國際事務上取好戰態度。在殖民地發展、姍姍來遲的德國、積極推動殖民地區擴展侵略。德國的國策、計劃經由奧匈帝國、進入巴爾幹半島諸國、通過土耳其、經阿拉伯、做為進出非洲及亞洲的通路。由柏林、布達佩斯、貝爾格勒、索非亞、康士坦丁堡等大城市、到達巴格達的這條「巴格達特快車」的鐵道政策、(3B政策、3B為柏林、布達佩斯、巴格達)是德意志的野望、也是資本主意的生命線。 德國經由阿拉伯半島的亞丁港(在今葉門)入侵伊索比亞、計劃興建巴格達鐵道。這時、英國情報部特員、稱為「阿拉伯的勞倫斯」、以沙漠民族之獨立為餌,聯合阿拉伯諸族、以為獨立而戰、驅出德國在阿拉伯半島的勢力。勞倫斯、佔據阿拉伯半島的戰略要點、阿卡巴、壓制德軍由亞丁港之前進。英國擁有埃及、蘇伊士運河、阿拉伯半島、及印度的支配權。其3C政策、由開羅、加爾各達、開普敦的聯線、與德意志之利益衝突。 被圍困於歐陸內側的俄羅斯(露西亞)、欲經黑海、巴爾幹半島、找尋出路、因此支持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人。俄羅斯、奧圖曼土耳其帝國發生克里米亞戰爭、使兩國成為敵對關係。 因此德國擁有巴爾幹半島、及土耳其的合作關係、與英國敵對。1912年巴爾幹戰爭爆發、巴爾幹諸國蒙地內哥羅、羅馬尼亞、保加利亞、希臘、塞爾維亞聯合為巴爾幹同盟、擊敗奧圖曼土耳其帝國在歐洲巴爾幹半島的勢力。巴爾幹戰爭後、土耳其在巴爾幹損失大部份領地。羅馬尼亞、保加利亞、由公國升格為王國。阿爾巴尼亞、蒙地內哥羅獨立。 1914年、奧匈帝國的斐迪南大公、在塞拉耶佛被刺殺、德皇威廉二世全力支援奧匈帝國。德奧義組成同盟國。普法戰爭以來之遺恨使法國加入、英法俄組成之協約國。在巴爾幹諸國中、在第一次世界大戰開戰後、蒙地內哥羅、塞爾維亞、羅馬尼亞、加入協約國。保加利亞及土耳其加入同盟國。大戰之前、除了法國之外、均為帝王政體。第一次世界大戰、是帝國殖民政策引發的帝國戰爭。戰爭引致各帝王政體之滅亡。進入二十世紀之民主共和政體。 |